人魚的形象曾出現在不少童話故事里,可當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時,卻會讓人痛苦。近日,我省新發現的一例美人魚綜合征,出現在僅13周大的胎寶寶身上,孕媽媽不得不為此引產。這也是我省目前發現的最小的美人魚綜合征寶寶。
專家指出,美人魚綜合征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先天性下肢畸形,患者天生兩腿內側粘連不能分離,看上去似魚尾,6萬—10萬人中才有1例。
首次孕檢發現胎兒長魚尾
近日,家住黃陂的27歲的準媽媽李娟((化名)到武漢市婦幼保健院進行首次孕期檢查,這是她第一次懷孕,一家人都非常緊張。但沒想到在進行超聲檢查時,醫生發現她的寶寶有異常。
該院超聲影像科紀偉英主任介紹,李娟剛剛懷孕13周,胎兒羊水量正常,孕檢按照常規從胎兒頭部開始依序掃查,胎兒頭部、軀干部、上肢都正常,繼續往下發現胎兒下肢僅見一根股骨,下面與軟組織相連,沒有脛、腓骨及足,沒有腎臟,胎兒下腹可見一囊狀結構。
為進一步明確診斷,李女士又進行了一次胎兒磁共振檢查。經三維圖像還原,確認胎兒為“美人魚綜合征”,這是目前我省確診的最小孕齡的美人魚綜合征寶寶。
12個“人魚寶寶”都是頭胎
作為武漢市新生兒出生缺陷監測點的武漢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,7年來共診斷了12例“人魚”寶寶,他們下肢均呈粘連狀態,以肛門閉鎖、泌尿生殖系統異常、下肢發育不全為主要特征。
該中心醫學影像中心主任邵劍波教授介紹,這些胎兒的家庭分布在武漢周邊,并無家族遺傳史,父母也無不良嗜好,工作、生活環境都沒有明顯污染源。12名準媽媽中,僅1名年齡超過30歲,且都為第一胎。
武漢市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余雷主任介紹,雖然美人魚綜合征病因在全世界至今仍是謎,但一般公認基因變異和環境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誘因。環境因素非常關鍵,尤其是父母如果從事化工、輻射等高污染職業的,容易生育畸形兒。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用藥不當、感染、飲酒、吸煙或長期受到聲光、電子輻射、磁場等外界物理因素等影響,胎兒發育缺陷的危險會不同程度增加。醫生提醒,產前檢查是發現胎兒畸形的重要手段,應得到準媽媽們的充分重視。